在競爭及價格壓力下,盡管遇到眾多挑戰,但是很多領先的藥企與醫療科技公司都取得了快速增長。要想在全球排名前20,藥企的處方藥收入達到103億美元,而醫療科技公司需要44億美元的銷售收入;要進入前50強,則處方藥收入需要達到22億美元,這都不是很容易完成的銷售目標。
全球前20制藥及醫療器械企業
如圖1,Evaluate Pharma統計的全球前20強藥企名單,可以看到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公司占據眾多席位,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諾華、輝瑞和羅氏。另外,三家日本藥企也進入了前20。這個名單中還有一家仿制藥公司梯瓦。
醫療器械全球20強的名單中,有12家超大型醫療器械公司來自美國(圖2)。日本的奧林巴斯是唯一一家歐美以外的醫械公司。強生在2013年蟬聯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其收入比位居第二的西門子高出許多,不過在美敦力收購柯惠以后,前二的競爭就激烈許多。
公司設在美國有優勢,但是不一定非得是美國公司
在競爭及價格壓力下,盡管遇到眾多挑戰,但是很多領先的藥企與醫療科技公司都取得了快速增長。要想在全球排名前20,藥企的處方藥收入達到103億美元,而醫療科技公司需要44億美元的銷售收入;要進入前50強,則處方藥收入需要達到22億美元,這都不是很容易完成的銷售目標。
全球前20制藥及醫療器械企業
如圖1,Evaluate Pharma統計的全球前20強藥企名單,可以看到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公司占據眾多席位,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諾華、輝瑞和羅氏。另外,三家日本藥企也進入了前20。這個名單中還有一家仿制藥公司梯瓦。
醫療器械全球20強的名單中,有12家超大型醫療器械公司來自美國(圖2)。日本的奧林巴斯是唯一一家歐美以外的醫械公司。強生在2013年蟬聯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其收入比位居第二的西門子高出許多,不過在美敦力收購柯惠以后,前二的競爭就激烈許多。
公司設在美國有優勢,但是不一定非得是美國公司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醫療市場規模巨大,很多最大的醫療相關公司來自美國在情理之中。不過,四家歐美以外的排名前20的醫療公司也展示出了很強的銷售增長。
梯瓦制藥公司全球排名第12位,是一家成功通過并購整合驅動其業績增長的非美國公司。為了進入美國,梯瓦在1985收購了賓州的一家小藥廠。之后,該公司繼續收購,包括2006年收購的一個大型的抗生素仿制藥制造商Biocraft Laboratories,隨后梯瓦制藥還收購了Biocraft Laboratories的對手愛華克斯公司(Ivax Corporation)。2007年梯瓦收購了Barr公司、2011年收購了Cephalon公司。在歐洲,梯瓦收購了一家德國的公司來擴大自己的仿制藥產品種類。在日本,梯瓦與當地公司興和(Kowa)簽署了合資協議,利用興和對本地市場信息以及其銷售和分銷能力來支撐梯瓦自身銷售增長。
增長戰略
大型藥企與醫療器械公司一般會用這三種戰略保持業績增長,但核心是兩點:擴大市場覆蓋率和擴大產品組合。
創新產品
將新的重磅炸彈藥物帶入市場是很多藥企會采取的成長策略。當我們分析前10強藥企從1995年開始的收入結構時,我們發現前10強公司的重磅炸彈藥物所貢獻的收入從1995的26%增長到2000年的43%。雖然這讓當時很多業界領導者預測他們對重磅炸彈藥物的依賴已經到了極限,然而前10位藥企的重磅炸彈藥物在過去的10年間對公司業績的貢獻比例卻繼續增加。
輝瑞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70%的銷售收入來自重磅炸彈藥物,很多都是與其他公司簽署共同推廣協議后,因銷售表現良好,而最終將其并購進入輝瑞的重磅炸彈藥物。
尋找戰略合作伙伴以及研發外包也是可以與傳統依靠創新驅動增長互補的市場策略。這一方面可以讓公司開拓新的治療領域,另一方面也可以縮短研發時間和減少成本支出。為了獲取創新的優勢,羅氏建立了“羅氏伙伴(Roche Partnering)”項目來推進外部的創新合作。在2015年1月,羅氏與高通生命(Qualcomm Life)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廣新一代的遠程病人監護解決方案。
進入新市場
專利懸崖、研發效率降低、監管標準越來越高等,讓開發重磅炸彈藥物變得更難,這些挑戰使得許多領先的藥企與醫療器械公司更加積極地尋找新領域來保持自己的增長。
新興市場已經成為跨國藥企以及醫療器械公司主要關注領域。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快,病人基數大,還有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本地政府提高醫療質量的努力,都是驅動這一戰略實施的內在因素。許多公司在發現新的增長機會的同時,也改變了內部的商業模式以更好地執行海外增長策略。比如,史賽克公司設立了專門的國際部門來推動海外市場拓展以增加收入,2014年公司美國以外的市場所帶來的收入占到公司總收入的1/3。
并購
在過去的10年間,并購是很多大型藥企與醫療器械公司經常采用的增長策略之一。此項戰略使得公司快速拓展其產品組合,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并能夠在新市場快速建立份額。與傳統的增長方式相比,并購讓業績增長的速度更快。
藥企與醫療器械公司的并購活動近年來一直很活躍,伴隨的趨勢是交易規模的上升和交易數量的下降。根據Evaluate MedTech的數據統計,醫療器械并購交易額從2013年上半年的約70億美元飛速增長到了2014年上半年的約300億美元,同比增長率達363%。近期,美敦力收購了柯惠醫療,使美敦力成為全球銷售收入最高的醫療器械公司。
通過非創新方式增長
來自保險公司的預算限制以及重磅炸彈藥物的專利過期問題等,是仿制藥成為帶動企業高增長潛力的驅動因素。
保險公司的成本壓力,政府的預算限制以及重磅炸彈藥物的專利問題,使得環球大型仿制藥公司如梯瓦、諾華山德士、阿特維斯(最近被艾爾建并購)卻選擇仿制藥而不是創新藥來滿足其對增長潛力的更高需求。
印度的領先仿制藥企業如太陽制藥(Sun Pharma)以及魯賓(Lupin)公司,在21世紀初就已經是仿制藥領域的主要企業,近期也一直增長迅速。
另一個能夠使市場收入保持增長的非創新方法,就是從現有已上市的藥品中尋找新的適應癥。比如,艾伯維一直通過修美樂新適應癥的拓展來驅動銷售業績。修美樂2013年的全球銷售額為110億美元,占艾伯維銷售收入的60%左右。
全球化
隨著中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政府政策以及報銷制度的變化,讓很多中國公司在努力維持國內增長的同時,開始探索國際市場。
總結
許多大型中國藥企展示出躋身全球20強的巨大潛力。我們相信這些公司有能力在新市場增強自己的產品競爭力,取得成功。
從大藥企的成長軌跡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藥企可以利用并購、合作等非研發創新的路徑來快速進入新市場,并建立起新的能力拓展產品組合。
對中國公司來說,有效地調整增長策略和戰略重點,重新審視其商業模式,并拓展有關能力,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有效競爭是非常重要的戰略。
本文選自《長風破浪,直濟滄海——生物醫藥領域對外投資合作指南》,由L.E.K.(艾意凱)咨詢授權健康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