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團霧霾再次籠罩華北。
面對頻繁造訪的霧霾天氣,政府正想方設法治理,盡量減少對公眾日常生活的影響。與此同時,醫學領域的相關機構和專家亦對此密切關注——2015年底,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周軍透露,正研究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我們到底如何應對霧霾?網友曾戲言,要躲地震,空地就行;要躲傳染病,隔離就行;要躲霧霾,統統不行。真的如此嗎?其實,作為保障民眾健康的醫療機構,除了跟大家一起被動"等風來",更可以主動出擊。
醫院正開展的防控
2015年12月19日,河北省人民醫院,一場主題為"煙草、霧霾與呼吸疾病"的健康大講堂迎寒啟幕,該院呼吸內一科副主任閆莉,向醫患講述煙草和霧霾怎樣影響呼吸系統,以及如何更好地預防和治療煙草與霧霾引起的呼吸疾病。
以"講座"形式傳播霧霾防控知識的,還有北京市海淀醫院。
據該院官網顯示,2015年12月25日,感染管理科主任姚彬向院內外123名醫護人員講解"霧霾的危害與應對",結合國內外文獻、影像資料和身邊現狀,闡述霧霾的產生機理和怎樣識別霧霾引起的軀體癥狀等,讓聽者透徹了解霧霾對人體的傷害,并學會利用現有知識科學有效預防與控制霧霾危害。
2015年12月,霧霾多次籠罩濟南,當地一家民營醫院突發奇想,給市民贈送PM2.5口罩。此舉既為民眾出行提供防護,也可謂一本萬利的宣傳。
相比而言,北京積水潭醫院應對霧霾的行動更為周密。
2015年12月7日晚,北京市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積水潭醫院連夜部署應對事務,趕在霧霾來臨前啟動應急預案。這份預案中,除了提醒醫務人員做好個人防護,還要注意以下細節:可能出現因極端天氣造成病人情緒焦躁,做好醫患溝通;加強門、急診值守,不推諉病人,積極收治病患;做好呼吸道疾患病人增加的準備,安排相關醫護人員備勤;注意住院患者的病情觀察,及時發現和處理呼吸道疾病,同時完成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部署的疾病監測工作……
該院黨委書記盧平、副院長賀良還活用新媒體平臺,要求各部門將預案內容轉發到相關的微信群組。"一時間,北京積水潭醫院打響了一場重度霧霾污染的阻擊戰。"積水潭醫院官網報道此事時,以這樣的描述作為總結。
降低室內的霧霾影響
經濟日報前不久的一篇報道提到,2011-2014年,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調查北京約40棟建筑樓宇,其中包括體育館、辦公樓、商場、酒店、研發中心等5類公共建筑。結果表明,公共建筑采用傳統的集中空調新風機組時,如果沒有加裝空氣凈化設備,室內與室外的PM2.5濃度相差無幾;當人員活動較多時,室內的PM2.5濃度甚至遠遠超過室外的PM2.5濃度。
國內大型公立醫院的人流量之多無需贅言,況且要防止病患交叉感染,相比其他類型的室內公共場所,空氣凈化需求只強不弱。當然,醫院建筑的建造過程中,都會遵循國家衛計委頒布的《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范》,可這或還不夠。
健康界查閱到的資料顯示,保證室內清潔的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正壓環境,如醫院的ICU病房或超潔凈實驗室,讓室內壓力大于室外,室外的顆粒便無法進入室內;另外一種是空氣過濾,即通過過濾裝置凈化室內空氣,當凈化裝置的凈化效率高于室外污染物的滲入速度,室內的空氣就可保持潔凈。
出于節省投入和可操作性的考慮,醫院不可能把候診區、病房等區域均裝修成"正壓環境"。因此,安裝空氣凈化裝置是改善就診環境的一個可行攻略。
事實上,室內空氣質量正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經濟日報的那篇報道還透露,北京市已完成居住建筑和公用建筑新風系統的政策調研課題,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使用新風系統,有望在"十三五"期間成為強制性的政策條例。
時下市場上的空氣凈化裝置頗多,但專為醫院設計的寥寥無幾。
健康界注意到,2015年10月武漢CMEF展會期間,飛利浦推出專為醫療渠道研制的"泰"系列空氣凈化器,TY5080是該系列首個推向市場的型號。"它可以有效過濾病毒和細菌,適用于醫院的急診、門診、病房、輸液室等場所,減少交叉感染,保護醫務工作者和病人。"該產品的說明書如此描述其優勢。
說明書中還寫到,該裝置采用大功率馬達和雙風道技術,相比傳統的空氣凈化器能成倍提高風量,實現超高效率的747立方米每小時的換風率。60平方米的空間實驗中,空氣可在1小時內整體置換超過6次。常規15~30平方米的急診室可做到實時換氣,保障醫生和患者不被傳染。而在面積較大的空間,如輸液室,一臺TY5080能夠有效支持最大85平方米的空間保持空氣清新。
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適用于醫院,TY5080還做出七大貼心設計:1.支持常年24小時連續開機;2.靜音模式;3.高靈敏的空氣質量顯示和自動風量控制,內置空氣質量傳感器;4.實時監測空氣質量,并通過LED面板的顏色變化提示空氣質量良莠,紅色代表空氣污濁,橘紅代表輕度污染,藍色代表空氣質量安全;5.設置兒童及病人防誤觸碰面板保護功能,防止兒童或病人無意或有意改變設備設置;6.防污涂層設計有效防止因醫院環境的污染物和消毒酸堿腐蝕,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7.低照度指示燈,最大限度地保護病人夜間休息。
2015年初,旨在提升民眾的就醫體驗,國家衛計委發布"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要求醫療系統利用3年時間,做到讓人民群眾便捷就醫、安全就醫、有效就醫、明白就醫。改善醫院內的空氣質量,顯然屬于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