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實行以稅收為基礎的全民免費醫療制度,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約為9%(中國為5.6%),在發達國家中處于偏低水平(美國為18%),而期望壽命、新生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健康結果指標,英國在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英國被公認為投入產出比較經濟的衛生體制,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嚴格的分級診療制度。
一、英國分級診療制度的主要做法
1. 基層首診
英國實行全科醫生(GP)“守門人”制度,所有居民必須在全科診所注冊后,才能進入衛生系統。一般來說,居民按照居住地點在附近自由選擇全科診所進行注冊。英國沒有戶口制度,住址是居民在全科診所注冊的主要依據。首次注冊,需要填寫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住址、電話等,同時也包括一些基本健康信息。
英國全科診所
在全科診所注冊后,居民有健康問題,需要事先與診所聯系,預約后才能就診。居民可以預約指定的GP,也可以由診所隨機安排GP進行診療。有病先看GP,這是英國人享受免費醫療福利的必要條件。
全科診所公示的醫生、護士等工作人員
英國GP需經過為期10年的規范化培訓才能取得獨立執業資格,其臨床能力較強,能夠處理包括兒科在內的常見專科疾病。
英國衛生行政部門對全科診所轉診率沒有硬性要求,但轉診率會作為診所質量評價的一個指標。轉診并不會減少GP的工作量,過高的轉診率還將影響到全科診所的聲譽,因此GP一般不輕易將病人轉診到醫院。英國全科診所轉診率約為10%左右。
全科診所每天都要寄出很多轉診信件
英國也有為私人提供服務的全科和專科診所,就診更為靈活,但費用很貴,全科診所診療費一般為70英鎊,有的專科診所診療費超過200英鎊。私人服務一般只有購買私人保險的有錢人和NHS不覆蓋的人群使用,所占比例很低。
2. 雙向轉診
伯明翰大學附屬醫院門診大廳
除急診外,英國醫院不直接接收普通門診病人。也就是說,英國公立系統醫院所有的門診病人都是由GP轉診而來。
醫院門診病人看病均需要預約,病人數量相對固定,分時段預約方式分散了患者流量,這個“三甲”醫院走廊和候診區沒有擁擠的人群,秩序井然。(英國醫院里對拍照有嚴格限制,我當日參觀屬“暗訪”,“偷拍”了幾張,并有意避開病人,望英國同仁見諒)
GP處理不了的情況,需要求助于醫院?漆t生,有時不一定非得將病人轉診到醫院,而是由GP向?漆t生征詢處理意見,再進行處置。確實需要轉診的,GP須給?漆t生寫轉診信,描述病人的基本情況,通過信息系統、電子郵件或傳統信件的方式將轉診信發給專科醫生。全科診所幫助病人預約檢查或掛號,并負責通知病人具體時間、地點,病人不需要自己跑路。
上圖是伯明翰全科醫生Edward Ng提供的一個轉診病例。時間是2015年11月12日,該病人的一個同事前期被診斷為肺結核,其本人并沒有臨床癥狀,但總懷疑自己得了病,有意避免與家人接觸,影響了正常生活。為給病人解除痛苦,GP將其轉診到?漆t生那里。轉診信對病人基本情況做了詳細說明,并對既往病史及用藥情況作了描述,供專科醫生參考。
在英國,病人轉診有權要求轉診到指定的醫院,但一般情況下,病人出于對GP的信任,很少自己選擇醫院。全科醫生可以直接開具一般的檢查、化驗申請,轉到醫院進行檢查。全科診所也可以直接采集病人標本,送專門機構做檢驗。
醫院門診大廳里的自助掛號系統,通過“掃描”轉診信條碼完成掛號,可選擇中文進行操作。
無論是專科門診還是住院病人,?漆t生給病人診斷、治療后,須將病人再轉回到全科醫生那里。同樣,?漆t生要把具體處理情況通過信件形式再轉給GP。
上圖兩封信件是專科醫生對GP“上轉”疑似肺結核病人的“下轉”信(可放大看具體內容)。第一封信時間是2015年12月29日,病人看完專科醫生后,醫生寫信說明了診療意見,并應病人要求為其做血液檢查。第二封信時間是2016年1月21日,血液檢查結果出來后,?漆t生告訴病人檢查結果陰性,排除了結核感染,建議病人如有需要繼續看GP。轉診信是寫給病人的,但同時會抄送給責任GP。
全科診所每天都會收到大量轉診信件,規模稍大點的診所,需要聘用專人處理這些信件,進行登記、分類、掃描,再通過郵件形式發到責任醫生那里進一步處理。
上面這個病例,由于不“急”也不“重”,看病周期歷時2個多月。我在牛津接觸一位大學老師,他的孩子2月下旬因間歇性頭痛到全科診所就診,經GP轉診,4月中旬才成功預約到?漆t生并做了檢查。
病人轉診到醫院,等待時間的長短根據病情緊急程度和醫院資源使用情況而定。預約等待時間過長一直是NHS系統的詬病,也是英國衛生改革的重點。目前NHS承諾盡量在6周內預約到?漆t生,等待3到4周的情況依然普遍存在。英國人對這種情況已經習以為常,普遍很有耐心,或者說是一種“無奈”。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衛生制度,英國醫療服務注重公平和成本效益,但其效率確實難以讓習慣了隨時找專家看病的中國人接受。大家千萬不要在英國人面前說自己“看病難”。
前一段讀到一篇“專家”關于中國分級診療制度的文章,將中國實施分級診療的主要障礙歸因于政府干預太多,醫生不能自由執業。確實,英國全科醫生是自由執業者,病人在一定范圍內可以選擇全科診所和全科醫生,但這與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并無必然聯系。與“專家”的結論判斷相反,英國的分級診療制度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強制性。
二、對中國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幾點思考
英國在分級診療制度設計和實施的細節上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之處。撇開操作細節,筆者認為,各地在推進分級診療制度過程中,應同時做好以下5個方面工作:
1. 制度安排上要讓基層“有門可守”。
在大部分情況下,中國實行的是自由就醫的衛生制度。各種醫療保障制度對病人缺少必要的約束,醫院門診向所有病人開放,診療費也相對較低,病人直接到醫院看?崎T診基本沒有障礙。
這就好比一個建筑,沒有圍墻,沒有大門或者有很多扇敞開的大門,讓一個看門人去守門,如何守得?建立“守門人”制度,首先要修圍墻、建大門、設門房,然后才能找合適的人守門。英國居民要想進入NHS的“大院”,全科診所幾乎是必經之“門”。中國建立“守門人”制度,需要進行系統設計,先得做到“有門可守”。
2. 基層要有能力“守住門”。
均質化、高水平的全科醫生是英國基層首診制度的基礎,這也是目前中國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軟肋”或“瓶頸”所在。長期對基層的投入欠賬以及相對較低的人員待遇,造成基層合格人才匱乏,后勁不足。基層普遍缺乏“守門人”應具備的能力,即使有“門”也“守不住”的情況大量存在。解決之道,關鍵是增加基層崗位的吸引力。中國不缺人,缺的是決心和機制。
3. 醫療資源要“有控有放”。
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居民就醫“趨高”傾向,醫院“多看病、多賺錢”的補償機制,造成醫療資源越來越向大醫院集中,即所謂“虹吸”現象。
據衛生計生統計信息,2010年到2014年,全國醫院執業(助理)醫師由126.1萬增加到158.4萬,凈增長了32.3萬人,而同期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執業(助理)醫師只增長了4.1萬人。新增醫生主要流向了醫院,基層醫生占醫生總數的比例持續下降。醫生是衛生系統的主力軍,病人跟著醫生走,醫生上去了,病人怎么可能下來?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當務之急是要合理控制醫院規模擴張,加大對基層的傾斜力度,對醫院要“控”,對基層要“放”。英國全科醫生占全部醫生總數的40%左右,目前中國還不到6%。如果不從系統角度考慮,單純靠培養和“低劑量”的吸引措施,短期內很難扭轉局面。
4. 醫療保障制度要“有話語權”。
有“專家”認為,建立分級診療制度與醫療保障關系不大,理由是,相對于費用,居民更關心自己的健康。筆者認為,說此話者大有推卸責任之嫌?v觀任何一個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國家,哪一個不是“錢”在發揮作用?沒有經費控制這個“杠桿”,靠供方改善服務,靠需方自覺自愿,筆者未見先例。
分級診療是建立在一定付費機制前提下的制度安排。 只是個人付費,不存在“分級”之說。即使在英國,有錢人也完全可以撇開全科醫生,直接去找私人專科醫生看病,但前提是自己要付昂貴的診療費用。誰付費,誰就應該有話語權,不愿“得罪”參保人,做“好好先生”,最終還是要付出代價的。
5. 居民就醫習慣要“集體培養”。
無序就醫在中國已經成為“習慣”,有病就去看專科,孩子得病就到兒童醫院,一個病跑幾家醫院的現象很普遍。很多人只要感覺身體不舒服就要“一查到底”,不查出病不罷休,能吃藥就吃藥,能打針就打針,這是中國百姓看病的主要心理。
在英國,全科醫生主要職責是識別、判斷疾病的危急程度,很多情況下采取連續觀察的方式,很少做檢查、開大處方。長此以往,英國百姓也養成了習慣、培養了耐心,對醫生的依從性也很好,醫患矛盾很少。事實證明,這樣的服務模式能夠節約大量的醫療費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健康結果也沒有受到大的影響。
很多“壞毛病”都是“慣”出來的。要改變居民的就醫習慣,衛生系統,尤其是醫生,應形成集體共識,統一行動,引導居民建立對疾病的合理預期,逐步培養居民良好的就醫習慣。
中國正在積極構建分級診療制度,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筆者曾參與此文件的起草工作,對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持積極支持態度。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不是一個簡單的改革舉措,而是各項改革的共同結果。“自由就醫”的路我們已經走了幾十年,建立全新的分級診療制度也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我們需有足夠信心和耐心,明確目標方向不動搖,多措并舉,合力推進,持之以恒,方可見效。 (感謝伯明翰Ley Hill診所全科醫生Edward Ng提供參觀診所機會并提供轉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