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6日,全球迎來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開幕式。幾乎從兩年前開始,里約奧運會的籌備就頻被吐槽。這個奧運會開幕在即而場館尚未完全建好的國家,其醫療整體狀況到底如何?
理想很豐滿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巴西就開始了醫療改革。
過去多年,巴西民眾的貧富差距很大。在醫改之前,醫保只有富人能享受到。新華網的一篇報道中提及,1988年,巴西頒布新憲法,決定建立“統一醫療體系”,實行以全民免費醫療為主、個人醫療保險為輔的醫療制度。
新憲法規定,健康是所有公民的權利和國家的責任,不論種族、宗教信仰和社會經濟狀況如何,每一個巴西公民都有權利得到政府各級醫療機構的免費治療。
新華網的報道中還解釋,“統一醫療體系”是由全國所有的公立衛生站、醫院、大學醫院、實驗室、制藥廠、血庫、醫療科研機構,以及公共衛生管理部門聘用的私立醫療機構組成,由衛生部、州衛生廳和市衛生局統一領導。
巴西政府2014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2.02億人口中,3/4在依靠巴西的統一醫療服務,余下的25%則選擇私人醫療保險。在為全民提供免費醫療方面,巴西走在了世界前列。
不僅如此,其“統一醫療體系”的核心——分區分級,與我國現在大力推行的“分級診療”理念大同小異。在巴西,居民必須先在社區衛生站看病(掛號、檢查、手術等全免費),若有需要,再根據病情分級轉向設備和醫生水平較高的二級醫院、三級醫院。
為了加強“統一醫療體系”的管理,巴西衛生部1999年開始引進信息技術,建立市、地區、州和聯邦四級計算機網絡。患者原來的紙質醫療卡改換成名為“全國醫療卡”的磁卡。
通過這套系統,衛生主管部門可以準確了解各地和各醫院接診的病人數量、藥品的使用和需求、每個醫生的業務水平和工作量,以便更合理地分配資金、采購藥品和培訓醫務人員。
旨在解決醫生短缺的問題,巴西政府還引進Mais Medicos(更多醫生)項目,鼓勵國內外醫生到巴西偏遠貧困缺乏醫生的地方去工作。同樣,政府也鼓勵創新,盡管資源有限,有些州的醫院仍然開展了成功的創新活動。
除了投入人力、物力,2013年,巴西政府還宣布一項新的激勵措施:投入41億美元(相當于每年醫療預算的10%)讓私營公司與公立醫療機構合作,一起研發新的藥物和設備。緊接著,2015年,巴西政府通過一項法律:允許外國企業對巴西醫院進行投資。
巴西也十分重視疾病預防和婦幼保健。為降低發病率、提高人口的健康素質,巴西衛生部制定了1歲至10歲兒童、11歲至19歲青少年、20歲以上成年人和60歲以上老年人需要打預防針的種類、劑量的日程表,每個衛生站都設有打預防針的人員。
現實很骨感
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隨后的不斷完善,“統一醫療體系”幫助到越來越多的巴西民眾,甚至還被國際知名期刊《經濟學人》和《柳葉刀》相繼報道。然而,這套體系實施起來卻遇到困難。
據了解,“統一醫療體系”的醫療服務提供機構分為公立和私立兩類,大部分住院服務是由私立醫院提供,大部分門診服務則來自公立醫院。整個公立醫療體系的資金,一部分來自于聯邦政府,一部分來自于州政府,很少州有能力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另外,由于醫療資源不足,富人可以選擇私人醫療保險,而那些居住在偏遠地區的窮人卻很難獲得醫療保障,一旦生病,要么自掏腰包,要么在醫院急救室里苦苦等待。
《柳葉刀》曾刊登的巴西醫療體系報告指出:與實際花費在藥品上的金額相比,實際產生的價值很低。因為在巴西國內,很多人為了獲取本不該被“統一醫療體系”覆蓋的昂貴治療,抓住憲法規定中的不明確之處,利用法庭強制判決,為“統一醫療體系”平添了巨額開支。
2014年,巴西聯邦醫療委員會(Federal Medical Council)開展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93%的受訪者認為巴西的醫療服務在中等及以下,80%的受訪者對“統一醫療體系”不滿意。最主要的不滿因素是,就醫等待時間過長和復診治療可及性較低,像透析等治療方式并不普及。
當然,世上本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正如新華網的報道中所言,“統一醫療體系”覆蓋了巴西90%的人口,加上私人醫療保險的補充,巴西人能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盡管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還存在不少問題,但是該體系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降低嬰兒死亡率、控制各種傳染病和流行病,特別是艾滋病的蔓延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