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關系(PPP)具有幾大關鍵特征:競爭力強、具有可融資性且融資成本低、重新談判的風險低、可確保物有所值性以及可提高效率。
各國要發(fā)展符合上述描述的PPP關系,需要做些什么?印度、哥倫比亞、土耳其、埃及等一些國家能夠制定相當有效且成功的PPP計劃,但另一些國家未能按照專門的PPP法律授予任何項目(合同),原因何在?
我們在全世界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上的經驗表明,要提高PPP項目成功的概率,就需要三大制度支柱。
私營部門提供基礎設施和服務是當前正在發(fā)生的一大巨變。在很多國家,私營部門對“公共服務”的管理、運營或所有這一理念是從國外引進的,而要確保國內相關方接納PPP模式,就需要強有力的政治領導。
在這一背景下,尋求進入全新PPP市場的企業(yè)希望得到政府最高層(總統(tǒng)或主席、首相或總理或類似級別領導)的強大政治支持,特別是考慮到企業(yè)在PPP項目下承擔的風險要遠遠大于更傳統(tǒng)的公共采購合同下承擔的風險(按照PPP項目設計方案,私營企業(yè)需根據(jù)長期合同規(guī)定承擔建設、運營和融資風險;而按照傳統(tǒng)的采購合同規(guī)定,工程費用提前支付。)
2、制度和治理
編制可信、高質量的PPP項目投標書需要時間、精力和資金。要證明此類高昂的交易成本的合理性,考慮參與PPP項目的企業(yè)就要明白其投標書將采用透明的標準化流程及時得到審查。要減少與司法程序、不良媒體、不可預見的調查或任何形式的隨意性決定相關的滯后和風險,關鍵在于及時審查投標書。標準化對國際投資者尤為重要,因他們需要對其今后被對待的方式感到滿意并具備信心(在這方面,與合同終止、仲裁和糾紛解決以及利潤返還相關的合同條款尤為重要)。
需要經多個政府部門審批的交易(一些國家要求議會審批)可能會被潛在投標人認為尤其有風險;從投資者角度看,政府部門最好側重審批項目和流程并確保項目和流程在投標前得到批準。
另一方面,過快的審批流程可能也會嚇跑優(yōu)質投標人,原因不僅僅在于編制高質量投標書需要時間,還在于走捷徑的招投標過程更有可能遭遇司法或其它調查。
3、技術團隊
PPP項目成功的另一個關鍵條件是政府部門內部設有強大的技術團隊,該團隊需了解市場、潛在投標人組合、投標人的要求及其面臨哪些制約因素,還需確保相關流程的明晰度和連貫性。
政府部門內部設有強大的技術團隊對項目實施期間的合同管理可能更為重要。PPP項目很復雜,要求技術團隊具備相當具體且高級的財務、法律和技術技能,如此方能確定服務水平,制定風險分擔或緩解措施,確定項目融資水平,制定合同條款和按照結果進行的合同監(jiān)測流程。政府部門應能預見到為項目投入大量資金的企業(yè)將利用最大的法律、資金和技術支持來保護其利益。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政府部門如要避免代價高昂且有可能有損PPP項目的公益性質的重新談判,就要具備與上述要求相匹配的技能。
各國必須同時重視上述三大支柱:如果其中兩個支柱很強,但一個支柱較弱或缺失,則整個PPP框架的成功將會受到影響。為取得更好結果,政府部門首先應加強這三大支柱,之后開始實施道路或港口等相對簡單的項目。此舉可能并不容易付諸實施。對于尋求獲得經驗、樹立對其PPP計劃的信心并取得持久性成果的任何國家,夯實制度基礎乃不可或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