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突發急性心肌梗死離世的悲劇時有耳聞,心血管疾病目前是我國國民的首要死因,且患病率和死亡率仍處在上升階段。
“我們還沒有看到急性心梗發生率下降的拐點,至于這個拐點什么時候會來,也還不清楚!鄙虾J行乜漆t院心內科主任方唯一在上海市胸科醫院“中國胸痛中心示范中心”的掛牌儀式中說。
胸痛中心,目前是國際上普遍適用的畸形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一個合格的胸痛中心能夠有效規范診療流程,縮短救治時間、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
作為檢驗胸痛中心成效最具代表性的指標——患者從進入急診大門到血管內球囊擴充(D2B)時間,2015 年,全國范圍的胸痛中心平均水平為 94 分鐘,而胸科醫院 D2B 時間僅為 67.02 分鐘,2016 年又進一步降至 61.44 分鐘,甚至優于國際標準。
繼 2012 年 8 月成為大陸地區首家獲得國際認證的胸痛中心后,今年,上海市胸科醫院成為了我國首批“胸痛中心示范中心”之一
胸科醫院的胸痛中心為什么能做到在短時間內快速處理患者?
救治急性心梗,胸痛中心有哪些招?
事實上,早在上海市胸科醫院胸痛中心成立運行時,就創建有“急性心肌梗死一鍵啟動”機制,并率先在全國制定“先救治、后收費”的綠色通道,借助信息化平臺,實現“院前急救”無縫銜接,急性心梗患者的搶救被前移至救護車或社區。
此外,在這里,所有就診環節都高度信息化,每一個救治步驟都有精確計時,這樣有助于他們進一步對比,提升自身質量。
比如,2015 年,胸科醫院胸痛患者從進入急診大門到首次接受心電圖檢查的時間平均為 4.5 分鐘;
從首份心電圖檢查到醫生確診時間,平均為 4.07 分鐘;
這些都保持在全國同行的前 10%。
但這樣的胸痛中心在全國還僅有少數。
在美國,已經有至少 100 個成熟的胸痛中心;但在中國,一個人口 14 億的大國,目前僅有 84 個認證的胸痛中心,而且許多都分布在大中城市。
病人撥打 120 急救電話,就是希望自己能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最合適的地方,得到應有的治療。
但現在的形勢,還沒有出現那么多“合適的地方”能夠對胸痛患者進行快速診治。
未來要建的1000家胸痛中心,會是什么樣子?
上海市胸科醫院院長潘常青介紹,將來的胸痛中心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做到“急”與“慢”的統一,即胸痛中心醫院應當與社區聯合,在社區提前做好篩查,了解不同居民胸痛發病處于高、中、低危哪一檔,以便在發生胸痛時迅速調出資料,做出判斷。
作為示范中心,上海市胸科醫院胸痛中心要帶好頭。
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主任朱忠勤則認為,作為急救中心,遇到胸痛病人的求助時,應當做到3個快速:快速識別,快速轉運,快速診治。
要做到快速識別,就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臺,在與社區進行篩查后,密切關注高危病人,甚至綁定病人與特定家屬的手機、電話,將更多的健康信息與號碼相依附,在接到電話時,可以快速查找資料,派出特定的人、車和設備。
同時,還要關注中低;颊,對他們也制定規范的診治流程,嚴格遵守,以保障每位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快速轉運與診治,很重要的便是能夠將中間過程的信息與后方進行傳輸共享,由醫院里專業的醫生做出判斷,進行把關、指導,并能夠在救護車上展開部分搶救措施。
以上措施都還在起步階段。未來三年內,全國計劃將推動 1000 家胸痛中心的信息化建設和認證,深入基層醫療,進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整體救治水平。